第八期泰国华文教师交流日学习心得展示

分享到:
点击次数:1503 更新时间:2022年02月22日13:59:05 打印此页 关闭


虎年首期泰国华文教师交流日(第八期)于2022年2月12日圆满举办,-胡培安教授解读海外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的分野,-罗宗正主席致词、傅增有教授总结、高惠敏副教授主持。

讲座中,胡院长对两者的内涵进行了清晰的划分:华文教育以海外华侨华人及华裔子弟为主要对象,以中华语言及文化教育为核心内容,以维系海外华族中华民族特性、涵养中华文化气质、传承中华文化为根本目的(根魂梦),追求海外华裔子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国际中文教育以海外主流社会的汉语学习者为培养对象,以汉语的工具性运用(商业、旅游、翻译、外交等等)为教育内容,文化教育服务于语言教育,服务于跨文化交际,以传播中华语言文化为目的,追求文化的相互理解,美美与共。胡教授进一步从文化认同的层次来区分两者的本质,即知晓、了解、理解、认可、践行。最后,胡教授还提出教学理念:文语并重,以语带文;知行合一,以行悟知。胡教授的分享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为大家带来了巨大的启迪。部分学习心得展示如下:


我对海外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以短视频技术+情景对话模拟教学+中国文化元素为例

-阿尔及利亚奥兰大学 李超老师

212日华侨大学胡培安教授在第八期“泰国华文教师交流日”上发表了题为《传承与传播——海外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的分野》的演讲,鉴于我的学生均为零起点的外国人,汉语是第二语言学习,学习汉语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口语交际,因此我的教学工作属于国际中文教育范畴。国际中文教育中语言教学是第一位的,文化教学是第二位的,胡培安教授认为“国际中文教育应该以汉语的工具性运用(商业、旅游、翻译、外交等)为教育基础,文化教学要服务于语言教学,服务于跨文化交际”;“海外华文教育的定位是海外华文传承教育、国际中文教育的定位是国际中文理解教育”;“海外华文教育的文化教学目标定在了理解、认可和践行上,维系海外华族中华民族特性、涵养中华文化气质、传承中华文化”;“国际中文教育的文化教学目标是以知晓、了解、理解为主,达到理解阶段可有效降低文化冲突的可能性,使文化交流互鉴成为自觉,至于是否认可和践行不做强制要求”的观点,这些观点明确了国际中文教育中语言与文化教学的关系,并且区分了海外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的文化教学层次和任务,结合我的国际汉语教育经历,我想着重谈谈如何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将短视频技术、情景对话模拟教学、中国文化元素进行结合,进而提高国际中文教育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获得感。

一、概念解释

短视频技术指利用手机等摄影设备来录制原视频,经过剪辑、添加音效、配字幕、写文案等方式进行二次加工,最后发布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大众传播的技术。情景对话模拟教学指在学习完情景对话材料的基础上,学生分角色模拟真实的情景对话。中国文化元素指汉语本身特色(成语、歇后语等)、中国文化特色(吃饺子、中国节日等)、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特有的事物或现象(方言流行语、网络流行语;社交软件QQ、微信;共享单车、高铁等)。以上三种概念进行叠加不是简单的1+1+1,而是会产生化学反应,它改变了传统的授课式教学模式,将讲授时长压缩,流出更多时间让学生在情景对话模拟中加深理解和使用,教师在学生情景对话模拟中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和纠正,真正做到讲练结合,其它学生在观看中学习,这种教学比讲授式教学更加形象生动。课后学生还可以自主反复观看剪辑后的短视频,听声音、看汉字字幕进行反思学习,巩固课堂学习成果,增加成就感。

二、情景对话模拟教学语料的来源和选择

各种国际中文教材为了做到系统全面,所提供的情景对话语料数量上是不足的,且词语的复现率偏低,这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通过对YCTHSK考试题型的分析,发现听力中的对话单选题的语料可以弥补教材情景对话量不足的问题,每个对话单选题的语料往往包含1-2个话轮,复合短视频“短”的特点,通过分析对话语料可以明确对话情景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可能的肢体动作和表情等信息,选择有表演价值的对话材料进行情景对话的模拟和复现。

三、情景对话模拟教学的常见问题

情景对话模拟教学对学生提出来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理解情景对话内容,还要高度还原真实的情景对话,为此,在正式录制情景对话短视频前,对话者需要进行反复的模拟练习,教师也要对对话者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和纠正。根据我的教学时间经验总结如下四个常见问题:(1)发音清晰问题,汉语发音讲究字正腔圆,几乎要求每个字都要吐字清晰,否则会造成听觉障碍,致使交际失败。(2)语流连贯问题,学生为了追求发音清晰而出现一字一顿或一词一顿现象,虽然可以听懂,但是总感觉不太舒服。(3)声调问题,学生为了语流连贯而忽略声调,造成洋腔洋调,这种现象有轻有重,轻者并不影响正常理解,可以接受;严重者则会影响正常理解,需要及时纠正。(4)肢体语言问题,即在对话过程中要在合适的时机辅以合适的肢体动作和脸部表情,否则情景对话就失去了其视觉化的优势,变成了僵硬而呆板的朗读。

四、情景对话模拟教学的短视频拍摄及后期制作问题

教师要变身称为短视频拍摄者和执行导演,以下是我的一些拍摄经验:(1)每一个情景对话拍两次,对话双方要互换角色,这样可以让对话者换位思考理解整个情景对话的含义,并且可以进行对比学习。(2)拍摄角度要进行变换,如果第一次给甲拍正面,第二次就要给乙拍正面,另外在拍摄过程中拍摄者可以不断的移动,镜头也可以进行伸缩变换,或近景或远景,必要时可以将观众也拍摄进入情景对话,通过观众的反应来了解对话者的表演是否吸引人。(3)短视频拍摄时长短(15-30秒之间),教师作为摄影师可以对拍摄视频的质量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如果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叫停、纠正并重新开始录制。(4)短视频拍摄的场景物品尽可能复合情景对话场景,例如:开车就要坐在椅子上假装开车、办公室就要坐在电脑旁边等。(5)短视频拍摄要注意肢体语言的运用,例如:说到刷牙就要配合做刷牙的动作;说到发烧、咳嗽就要做出响应的动作等,这些动作有助于增加拍摄短视频的可观性。关于后期制作,主要就是添加字幕,可以通过抖音字幕自动识别功能进行快速字幕添加,由于学生的发音问题,有些字幕无法识别,此时也不需要再手动添加字幕,提示学生这段发音不够标准,机器无法识别,需要再改善。字幕选择汉字就是让学生将声字集合,增加汉字的输入和识别的机会。

五、情景对话模拟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中国文化元素的添加主要是让情景对话模拟更接地气,更有中国味儿。我的基本思路是借助YCTHSK听力对话单选题的框架,通过修改部分词语来实现这个目的。(1)引入更多的名词,如中国城市名称;电影、电视剧、书籍名称;电影明星(成龙、葛优、巩俐、刘晓庆等);著名运动员(乒乓球-邓亚萍、跳水-郭晶晶、篮球-姚明、田径刘翔等);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中国传统乐器(二胡、琵琶、古筝);动物(大熊猫);食物(饺子、粽子、月饼、烤鸭、豆腐、馒头等)。(2)引入流行语,如方言流行语,如猴赛雷(广东话)、有木有(山西话)、额滴神啊(陕西关中话)等,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汉语中方言和普通话的发音区别,增加对话的趣味性,通常方言流行语的掌握情况也是国人评价外国人汉语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网络流行语,如内卷、躺平、社恐等,反映了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些现象,是人们广为探讨的热门话题。(3)引入熟语,包括成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俗语、谚语等,其中惯用语多为三个字,如黑名单、炒鱿鱼、顶梁柱等。格言多为名家名言。俗语多诙谐生动,如拔出萝卜带出泥、好了伤疤忘了痛、不要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谚语则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如出门靠朋友,在家靠父母;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熟语的正确使用可以使对话凝练,富有趣味性和文化性。

结语

课堂教学也可以非常有趣,本文就尝试通过短视频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外加情景对话模拟和中国文化元素添加,通常情况下一节课50分钟可以完成3-5个情景对话短视频,感兴趣的老师可以行动起来。我的抖音号是1119274325,近期拍摄了60部左右到情景对话短视频(后续会持续更新),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去我的抖音号观看,最后感谢“泰国华文教师公会”这个教师组织,让我可以每个月结合讲座主题进行教学反思,期待每个月新的讲座,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我对海外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泰国董里第六政府学校 殷海霞老师

胡院长对海外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学两种教育的讲解和阐述,定位得精准又直接,讲解得条理又透彻。也看到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工作的热忱和精益求精的教育理念。对我们在一线老师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和启发。这样的交流日不仅有教育专家高水平的学术分享,一线老师深度的专业的提问,还有各种思想的兼容和碰撞,真是一场文化盛宴。

院长拨云见日,深入浅出的分析让我很有感触,作为一个华文教师,我们也应该保有工作的热忱和激情,不仅要有责任感也应跟上时代的变化,做好华文传承和传播的工作,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在传播艺术,传播立足点,传播途径等方面有一定追求。

院长提出海外华文教育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国际中文教育则应注重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海外华文教育的定位是海外华文传承教育,国际中文教育的定位是国际中文理解教育。

我也很认同老师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理念,强调文化的潜移默化。不给人留下一种咄咄逼人,居上临下的印象。

院长也提到需要文化落地,看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面临文化选择问题,文化呈现问题,文化传播问题,文化产品单一固定没有创新,对科技的利用远远不够等一系列不足。同时院长也提了一些宝贵的建议--要有一些文化大纲,对中国现今新事物新社会文化有一个积极的呈现,我们要能抓住孩子的身边事,选择一些儿童感兴趣的话题等等。这也是我们现在应该努力去研究和落实的方向和领域。

传承与传播:海外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的分野

院长介绍了一些时代背景,也很客观的讲解了近年来孔院遇到的一些问题:

原因1.西方中心论。2.排斥其他文明。3.对中国发展的焦虑。4.缺乏应对策略。5. 改造中国无望。

制约1.舆论污名化2.消解影响力3.遏制中国科技进步4.制约区域合作5.瓦解朋友联盟。

两种教育的不同追求:

海外华文教育:定位在传承和认同。

1:以海外华人及华裔子弟为主要对象。

2:以中华语言及文化教育为核心内容。

3:以维系海外华族中华民族特性,培养中华文化气质,传承中华文化为根本目的(根 魂梦)。

4:追求海外华裔子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国际中文教育:定位在语言教育 附带文化传播

1:以海外主流社会的汉语学习者为培养对象

2:以汉语的工具性应用(商业 旅游 翻译 外交等等)为教育内容,服务于跨文化交际。

3: 以传播中华语言文化为目的。

4:追求文化的相互理解,美人之美,美我之美,美美与共。

文化认同的层次:

知晓---了解---理解---认可---践行

“知晓”是指受众知道世界上有一个民族如此这般地生活着,“了解”是知晓的进一步发展,是初步兴趣的激发,是主动的信息搜索,是对某个民族,族群生活方式等方面知识的进一步获得。因此知晓阶段的文化呈现很重要。

理解是了解的提升,是对生活方式产生原因的进一步剖析,也就是对文化发展逻辑的把握。“认可”是理解基础上加“应当如此”的判断,是认同的较高层次,更多的关注于价值观念方面的赞许。“践行”是认同的最高层次,追求像某个文化圈内的人一样地生活和思考。

对不同地对象开展文化传播时,要在认同地层次上有所区分。

面向海外华裔新生代和港澳台教育对象,我们的教育理念应该是以中华语言及文化教育为核心内容,以维系海外华族的中华民族特性为根本目的,重视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气质和中华文明修养,重视中华文化知识的传授,追求学生的华族身份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在认同的层次上,我们的目标定在理解、认可和践行上。理解中华文化,认可中华文化,践行中华文化。我们把这种类型的教育称之为“回归心灵的原乡”,或者说是实施中华文化传承教育。

针对外国主流社会的教育对象,也就是国际中文教育,我们的教育理念应该是以工具性的汉语教育为基础。

在认同的层次上,对外国主流社会的教育对象,我们的目标定在以知晓、了解、理解为主,能往上渗透到认可和践行更好,渗透不到也没关系,不能完全按中华文化来给未来世界一个想象。文化传播进入“理解"阶段,文明或文化冲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交流互鉴成为自觉行为,“美我之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成为可能。



我对海外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印尼孔院志愿者 李艳艳老师

2019年,在长沙召开的“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上,国际中文教育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中文在全球的传播与传承工作,认为其范围涉及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海外的国际中文教学和海外华文教育(王辉、冯伟娟,2020)。郭熙、林瑀欢(2021)则进一步提出:要区分事业和学科,以“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为统摄,引导三大学术领域根据各自的对象和目标开展工作,合作互补,科学发展,共促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而在第八期“泰国华文教师交流日”活动中,胡培安教授通过一场题为《传承与传播—海外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的分野》的讲座,对海外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的关系做了系统深入地阐释。认为,二者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各方面有着不同的追求。教授逻辑缜密、条理清晰的讲解让我对于海外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结合自身经历,我也产生了诸多思考,主要有两点:

一、“万变不离其宗”---寻求教学方法的契合点

虽然学界对于海外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的关系秉持“包含与被包含”和“相对平行独立”两种观点,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还会面临更加复杂的情况。

我曾于2015年赴印度尼西亚孔子学院任教,其中一个教学点属于社会补习班性质,面向社会招生。教学对象比较复杂,包括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商人、教师、公司职员等,主要以华人为主,印尼本地人也不在少数,而且从教学效果来看,印尼本地人的中文进步还比较快,说得甚至比华人还要标准。那像这种华人与本地人混班的情况算是“华文教育”呢?还是“国际中文教育”呢?我认为,海外的中文课堂,无论教学对象如何,万变不离其宗,学生学习的心理是相通的,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课堂管理是最关键的。以下为几点经验:

1.如何使学生爱上中文学习?

活用一些辅助工具:如小图章、中国结、剪纸等,这些可以作为教学工具或小奖品使用,增加课堂吸引力。但要注意使用频率,不宜过于频繁,而且学生获得也不能太容易,必须有所挑战,否则奖品便失去了含金量和吸引力。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针对幼儿园小朋友,学习五官名称时可以使用画画比赛的方式来练习:老师说五官名称,学生画画,看谁画得快而准,评出最好的一副,老师继续使用开展后续的练习;教中小学生学拼音时,单纯反复练习发音很枯燥,学生容易疲劳,可以使用儿歌进行拼音练习,增加趣味性及实用性;当学生水平进入初中级阶段可以加入流行歌曲与电影,同时学习相关语言点及文化知识。

变外部要求为内部需求:通过等级考试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加其学习成就感:如鼓励学生参加HSK考试,宣传时可采用“通过后补贴报名费”等优惠形式吸引学生,通常学生在通过初级后都会产生挑战欲,进而想继续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同时也会转化成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汉办设置的各种奖学金项目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宣传HSK考试的同时,辅以奖学金宣传,将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延伸,使其汉语学习更有动力和乐趣。

2.如何使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亲近感?

为学生营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环境:如:使用剪纸、灯笼、图画、教学挂图等布置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教室;充分利用汉办赠书建立图书室,为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设立中国文化体验室,可兼做活动室,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专题讲座等;也可用利用汉办捐赠的多媒体设备,定期开放播放中国影视化作品或者供学生练唱中国歌曲。

  开设各类文化课程和周末文化活动:如民族服饰节、中华美食节、葫芦丝课、剪纸课、中国结课等。也可参加当地的特色节日,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并邀请学生共同组织参加,以增强其主体意识。

3.如何不被学生“牵着鼻子走”?

有老师抱怨,上课有学生提出想看电影,为了维持课堂秩序,老师给放了电影,但是有学生不爱看,直接睡觉或者跑出去玩儿,不但教学任务没完成,课堂也更乱了。

出现上述情况,首先是老师在学生面前建立足够的威信,学生善于“见人下菜碟”,一旦让学生感觉老师“好欺负”,课堂就不好管理了。其次可能跟教师备课不彻底、教学环节设计不连贯有关,学生可能感觉上课内容简单、已经学会了,练习无聊没有挑战性,班里一般男生比较调皮,一旦教学节奏讲练不紧凑,给学生可趁之机,课堂散掉后就不好控制了。

针对类似情况,志愿者教师应尽快调整心态,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备课细致深入,做到心中有数,以保证上课时不会出现“空档期”;教师要明确教学主线任务,上课时把控课堂节奏,想办法引导学生跟随自己的计划;适当严肃,保持权威性;要有原则性,不能随便满足学生的要求,即使情况不可控,需要满足学生的需求,也要设置条件,不能被学生的喜好牵着走,否则以后学生会变本加厉,课堂秩序更不好控制。

4.如何“策反”问题学生?

神奇的中文名:课上有几个男生特别调皮,因此笔者尝试在教授拼音时给每个学生取中文名,并逐个领读并告知含义,达到有意义地练习拼音的目的。之后每次提问,都大声叫他们的中文名字,回答完毕后进行适当表扬和鼓励。尤其关注那几个调皮的男生,多提问和表扬他们。慢慢地,他们成为每次上课争先恐后第一批进教室的学生,为了使老师上课更多地提问他们,受到表扬,进教室后会也会非常认真地自己练习,课堂秩序不好的时候,他们反倒成了“小班长” 。

反思他们由调皮捣蛋,扰乱课堂秩序到认真听话,积极回答问题,再到争先恐后第一个到教室,帮老师维持秩序的转变,其实是他们自信心建立的过程,也是他们存在感和自我价值体现的过程。可能平时在其他课上,他们通常是受到批评和嫌弃的群体,是老师眼中的坏学生;而在家里,由于父母工作忙,给予的关注和教育也很少,但是在中文课上,他们找到了自信。因此如果能对加以正确引导,将会成为课堂上的帮手。

总结下来,我觉得可以归结为四点:第一,情感兴趣教学--主要以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要突破点,让学生喜欢汉语,喜欢中国.加之情感交流,让学生与自己成为大姐姐或者朋友,让他们对自己产生亲近感,这样,教学中的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第二,情景教学--营造语用环境,培养学生母语般思维和运用汉语的能力。第三,娱乐教学--活用歌曲,电影等资料教学,通过歌曲和电影,纪录片等资料可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文化,因此,尤其需要更新能够反映现代中国的影像资料。第四,激励教学---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循序渐进地建立他们学习汉语的信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

二、充分重视并发挥华人作用

对于东南亚国家来说,不管华文教育还是国际中文教育,无论两者关系如何,华人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彭增安、张梦洋(2021)曾提出,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华人作为海外传播主体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如能充分调动华人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将对海外华文教育或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起到如虎添翼的效果。结合自身经历,我认为,华人在海外华文教育或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华人可为海外孔院建设提供人力、物力及财力支持。无论泰国还是印尼,已有众多华人出钱、出力,参与到了孔院建设中。何灿濂先生是一位华人老教师、一个华商、也是孔院的顾问。在孔院成立之前就一直在大学教授汉语课程,后来作为中间人奔走,联合华人捐资,最终促成了哈大孔院的成立。孔院装修换窗帘,一个华人老板给了很大的优惠和最好的服务,还亲自到孔院给安装。他说:“我在中国留过学,因为学了汉语才有了我现在的生意和生活,现在是到我回报的时候了。”当时的我顿时更加觉得自己从事的职业无比光荣。

第二,由于华人对于祖籍国文化的认同及对于居住国的了解,因此可成为中外文化事业开展及沟通的桥梁;

第三,华人也是本土中文教师后备军,很多有中国留学经历,学成归国的华人正在从事本土中文教师的工作,或在当地孔院担任行政工作;

第四,华人在孔院教师生活方面给予很多帮助,华人对于中国教师的关爱和热情能够使其更快地适应海外生活。印尼当地有很多华人和华人社团,他们对孔院事业很支持,对孔院的教师也很热情。他们逢年过节或每月一次的“生日会”都会邀请孔院老师参加,孔院有活动也一定会尽全力无条件支持。华人夫妇杨叔叔和杨阿姨,每次过年过节都会请我们孔院的老师去家里做饭,平时生活上我们有任何困难他们都第一时间帮我们解决。正是因为他们家人一样的关心弥补了我孤身在外的孤独,他们那种由内而外发自内心对来自祖籍国“亲人们”的热情足以消释掉你对家的思念。

而要充分发挥华人的重要作用,除了积极联络华人资源,在文化活动中邀请其参与其中,提高其文化认同感及身份认同感之外,还要多给予其更多的留学机会或在当地举办培训班,通过多样的有针对性的活动凝聚华人力量。